早在1996年,中国科技界的权威性媒体就曾发表一篇文章,探讨这个问题。文章作者的结论是,中国未能赢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中国科学政策上的偏误造成,即科技政策上“重术轻学”。
曾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的经济学家张炜在采访时表示,中国出不了诺贝尔科学家是体制出了问题。
“中国目前的体制还是没有以科学家、以科学为本位,而是官本位。无论是资源的分配还是社会上对他们的承认,都是引导着科学家朝官本位的方向走。这就分散了许多科学家的精力。而且,在中国是科学家为官员服务,而不是官员为科学家服务。这是一个最直接的原因。”
他说道,每个中国科学家背后都有好几个领导在领导着他。申请经费要找这些官员,他要得到这些官员的支持,否则很难做出成果。很多在海外学有成就的科学家回到中国,希望用中国的资源为中国做些事。结果发现要花费很大精力搞人际关系。不得不做一些官员喜欢的工作。被迫参加一些与科学无关的工作。
报道称,今天的中国能成功发射卫星,把载人宇宙飞船送入太空,下潜到数千米的深海。不过张炜指出,所有这一切并不是开创性的。而不过是在延续别人的理论,重复别人的做法而以。不能代表一个国家总体的科学发展的水平。
报道认为,中国本土难出诺奖科学家也同中国体制所鼓励的思维方式有关。
张炜说,中国无论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提倡的都是“寻求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鼓励学生按照他们的兴趣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中国国内有一种说法,认为诺贝尔奖的评选存在意识形态偏见,也有说诺奖“重欧美轻亚洲”。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学者潘晓松表示,冷战以来,诺奖的评选一直是跟着政治潮流在动,就是说全球的政治潮流朝哪边波动,或者加上全球化以后的经济潮流朝哪边来动,他的关注点就往哪边挪。
报道认为,关注重点会变化并非没有道理,不过说诺奖评选存在意识形态偏见或重欧轻亚恐怕站不住脚。前苏联曾获得过十多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而获得诺奖的也有多名亚洲科学家。今年获得物理奖的就是三名日本学者。
张炜认为,对科学家的评定,不敢说完全没有偏见,但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在国际上讨论经济问题的时候,这种偏见是不大的。
他说,中国的问题是,从小到大的教育,妨碍创造性思维。这种做法毁了两代人。因此从这两代人中要产生有创意的科学家难度极大。
美媒:发明蓝色LED为何能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外媒称,三位科学家因为他们在蓝色LED(即发光二极管)方面的成就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什么蓝色很特别?
据美国《大众科学》网站10月7日,蓝色是合成白色LED光的最后也是最难的提升。有了LED白光,企业就能生产出比以往任何灯泡都更经久耐用、耗电更少的智能手机和计算机屏幕以及电灯。
从根本上说,LED就是在激活时能发光的半导体。不同化学物质让不同LED有自己的颜色。工程师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制作出最早的LED。那时,科学家研制了发射从红外光到绿光等各种光线的LED,但始终鼓捣不出蓝光。那需要他们在实验室还无法制造出来的化学物质,包括精心制成的晶体。
然而,一旦他们想出办法,结果便令人惊叹。一个现代LED白光灯泡能把它使用的50%以上电力转化为光。与白炽灯泡的转化率仅4%相比,这是一种节能灯泡。除了为所有用户省钱节电以外,LED白光的节能高效使之非常适合给生活在无供电地区的人们送去照明。太阳能设施可以给LED灯充电发光,让孩子们可以在晚上写作业、小企业可以在天黑后继续工作。
报道称,LED白光很容易用蓝光制造出来。工程师用一个蓝光LED激发灯泡里的某种荧光化学物质,这样就把蓝光转化成了白光。
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赤崎勇和天野浩共同制成高质量的氮化镓,这种化学物质在蓝色LED的许多分层中出现。以前的红色和绿色LED使用更易于制成的磷化镓。赤崎和天野发现了如何给氮化镓半导体添加化学物质使之高效发光。两个人用一层层氮化镓合金建起整体结构。
第三位获奖者中村修二也致力于研制高质量的氮化镓。他弄清了为什么涂有某些化学物质的氮化镓半导体能发光。他也建成了以氮化镓合金为基础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