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利浦Hue不好用?这里有位中国挑战者!

互联网的那点事
关注

销售领域有个老套的故事:两个卖鞋的人来到荒岛上,一个人说,糟糕,岛上的人都不穿鞋,我们没有市场,另一个人说,正因为这里的人都不穿鞋,那才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我们是后者。”调调科技CEO黄小军告诉36氪。

调调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智能照明及中控系统的公司,他们瞄准家庭情景照明这一细分市场。作为一家创办时间不超过3年的公司,却将自己摆在行业挑战者的位置,挑战的是飞利浦、欧司朗等国际巨头,以及雷士照明、佛山照明等国内知名厂商。

调调科技在2014年获得2250万天使轮融资、2016年获得5000万Pre-A轮融资,并将在今年年底实现下一轮融资,金额预计在一亿人民币以上,目前保利、红星美凯龙已经确定参投。

“我们应该会在明后年做到中国家庭情景照明领域的老大”黄小军非常乐观,“然后再往外延到别的市场。”

新商业100人黄小军丨飞利浦Hue不好用?这里有位中国挑战者

他的自信来自于这几年智能LED行业的增长。尽管借谷歌Nest的东风,智能家居经历过风口的高速增长,却很快出现了泡沫,但随后还是沉淀下了一些值得被科技再改造的传统家居市场。

智能LED市场也十分诱人。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照明行业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国内智能照明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24亿,同比提升23%。智能LED将对传统照明市场完成迭代,因此是必争之地。

通过几次参加法兰克福照明展,和欧洲及日本的几大厂商交流,黄小军意识到,“未来50%以上灯的市场都在中国”,“未来的照明巨头势必在中国市场中诞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7亿平方米,占到全世界的一半。

但是,即使国内的雷士照明、木林森等大厂商转而搭建高端化、智能化的产品平台,这些中国排名前十的照明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也不到10%。

从传统LED行业转入智能照明领域,用户需求也更难把握。“以前做传统的,知道用户有什么需求,然后去说服他们,你的产品是给定的。做智能之后,客户的需求是不会告诉你的。”

黄小军举了个例子:比如你想请朋友吃顿饭,问对方爱吃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随便,因为他也不知道,或者出于某种理由不说,最好的方法是提供几个选择。“做产品也是这样,你需要观察别人的习惯,提供最接近他的选择,然后去一步步试错。”

和传统大公司相比,创业公司在这个领域显得更加灵活一些。“照明公司和智能照明公司其实是两家完全不同类型的公司,”黄小军说,“以前的照明公司是纯硬件公司,主要靠品牌、渠道和它的生产,实际上没有软硬件一体化的过程。”可见的是,飞利浦、欧普等照明厂商很少涉足灯控系统,而快思聪、路创等专业研发控制系统的公司也不会做灯具。

在黄小军看来,真正称得上“竞品”的是飞利浦Hue和来自澳大利亚的LIFX,但两者的方案成本都较高。“在中国,低价耐用是核心战略。”

飞利浦照明天猫旗舰店显示,三只Hue灯泡加一个桥接器的价格是1399元,而LIFX在亚马逊中国上的单品售价也普遍在300元以上。相比之下,调调科技提供的1499元套餐包含10米灯带,20盏小筒灯或小射灯,以及三个开关,并且附带安装服务。耐用方面,调调科技的灯的理论寿命也在三万小时以上,而Hue灯泡则是两万小时。

国内智能照明领域的竞争格局仍然未定。“下一代的LED照明,如果我的产品价格能和雷士持平,但在功能上高出几个维度,同时使用上非常简单,那么你为什么不买我的?”

“这是一个降维打击的过程。这个市场大得难以想象。”黄小军说。

发现智能照明蓝海市场

在创办调调科技之前,黄小军想参与智能照明行业已经很久了。

2012年,黄小军去了趟德国法兰克福照明展。飞利浦在那年展出了无线智能照明系统Hue。“在一个300平米的厅里,围了几百盏灯,我们走进去的时候,这些灯都是暖暖的,然后你在iPad上点交响乐,灯光跟着音乐全会变。”这次体验让黄小军感觉LED数字化应用才是突围的方向。

随后他回国打探智能照明行业的机会。国内厂家却给黄小军泼了盆冷水。一家知名照明厂商向他解释,无线通信不是灯具公司能做的,即便投入研发,也是又复杂又昂贵。“家里面不需要彩色光,没有人想把它变成夜总会。”对方最后说道,这点也令黄小军最为沮丧。于是,“2012年一直想做,但又被别人拒绝,自己又做不了,”只能等待。

新商业100人黄小军丨飞利浦Hue不好用?这里有位中国挑战者

直到2013年初,黄小军在飞机上读杂志的时候发现了一家叫做Yeelight的公司,得知公司是由朗讯出身的工程师团队组成,而且植入LED的低成本无线通讯技术已经实现,于是决定去找该公司的CEO姜兆宁谈谈。

“找他们公司其实不容易,当时还在民房里,走进去黑黑的,”姜兆宁做的第一批1000盏灯卖出999盏,却因为芯片散热表现不佳,全部烧毁。第一代产品和今天Yeelight的产品相比,外观非常简陋,LED发光芯片是找小厂自己封装的,色彩和色温严重失真。改进后的第二批5000盏灯也因为支付款未到,被扣在工厂。

姜兆宁当时急需资金,他的坦承打动了黄小军。黄小军看到第二批样品,意识到“这就是我要的产品”,于是答应每个月给姜兆宁15万,另外再给20万,占了Yeelight 10%的股权。但黄小军更想做的是“把这家公司全资收下来”,结果双方还在谈合作的时候,2013年12月小米生态链伸来橄榄枝,决定投800万,占Yeelight 35%的股权。

姜兆宁拥有的就是技术,如果接受小米的投资,就有了品牌、渠道和资金,可以摆脱初创公司所面临的多重障碍。一年之后,Yeelight估值达到3亿,是黄小军入股时的150倍。

被收归到小米生态链后,Yeelight逐渐失去话语权。“小米明确跟我们讲了,你要做,就得按照小米的策略,软件你不能有了,品牌你也要用小米的,”黄小军说,“Yeelight是我们的唯一,但不是小米的唯一。把命运押给它,风险很大。”

2014年,黄小军决定离开,这一次他想自己试试。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