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2华为全联接大会城市智能体峰会上,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城市感知体系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力求通过打造城市感知体系,助力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发展。
《白皮书》由25家企事业单位共同编制,编写单位包括山东泰华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市城市照明建设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光大节能照明(深圳)有限公司、豪尔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照明企业。
通过凝聚行业共识,《白皮书》分析了城市感知体系发展背景及目标愿景,构建了城市感知体系总体架构,梳理了十大关键技术、十大典型应用场景,并给出了城市感知体系建设保障相关建议。
下面,中照网梳理《白皮书》的核心内容以及值得照明业界关注的看点。
城市感知体系如何建设?
对于城市感知体系的由来,《白皮书》分析到,由于新型基础设施技术日趋成熟、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以及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感知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城市感知数据与不同城市管理部门间业务数据的打通融合,迫使城市感知建设从烟囱式发展向平台使能架构加速演进,从而推动感知终端的共建共享,提升感知数据汇通共用水平,形成统筹规范、泛在有序的数字化城市感知体系。
鉴于城市感知体系在现代化城市构建中的重要作用,《白皮书》着重提到,城市感知体系建设是以 OpenHarmony 操作系统及统一的标准规范为基础,实现感知终端的互认互信。同时,通过构建城市互联互通的感知网络、分层协同的感知平台、统一汇聚的感知大脑、纵深防护的感知安全以及持续运营的感知中心,解决传统城市感知存在的底账不清、烟囱林立、数据孤岛、感知盲区等问题,实现城市动态精准感知、终端互联互通、协议标准统一、业务分级协同、场景持续创新、数据持续运营,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水平。
《白皮书》也提出了城市感知体系的建设目标:要以城市感知体系建设为基础,使能城市万物智能互联、业务智慧联动;要通过布设覆盖城市范围的多种类型传感器,建立全域全时段的城市感知体系,对城市运行状态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精准监测,全面获取影像、视频、各类运行监测指标等海量城市数据,实现对城市环境、设备设施运行、人员流动、交通运输、事件进展等的全方位感知,实时获取城市全域全量运行数据,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数据基础。城市运行时刻处于发展变化中,必须时刻掌握物理城市的全局发展与精细变化,让城市可感知、能执行,实现孪生环境下的数字城市与物理城市同步运行。
城市感知体系有何典型照明应用场景?
从构想到落地,城市感知体系的应用场景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对此,《白皮书》详细解读了十大典型应用场景。其中,两大照明相关的应用场景为城市感知体系的构建带来源源不断的数字化光芒。
一、智慧杆
智慧杆作为一个不断扩展的功能集合体,相关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已在积极探索新的业务应用,通过新业务和新应用拉动智慧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产业链良性循环。目前,智慧杆建设和运营仍面临众多挑战:如不同厂家、不同类型终端的接口不同、协议各异,造成数据难接入、集成及建设难统一;终端类型多,分布范围广,一旦遭受攻击,安全范围易扩散和蔓延;海量终端运维管理难,终端和网络设备管理系统不同,系统之间联动能力弱,遇到故障难以快速准确定位。
针对此现状,《白皮书》在该照明跨界应用场景的建设内容与目标上提出了五点:
1.通过开源鸿蒙操作系统,实现摄像机、灯控、大屏等终端设备无感安全接入,多类网关合为边缘智能网关,实现数据采集更简单。
2.利用分布式软总线实现边缘感知数据回传到感知大脑,引入区域自治和边缘容器能力使得规则引擎可以脱离平台本地运行。例如照明可以通过控制器实现按策略点亮路灯,根据车流量或人流量调节亮度,实现低碳节能,并减少光污染。
3.在智慧杆前端的终端设备上线后,感知网络及平台对其身份、合法性、业务范围等属性进行识别。通过电子身份上报,对于尚未支持电子身份规约的终端,基于电子身份规约,采用设备指纹方式对终端身份进行识别和合法性校验,完成对终端识别和自动引导入网。
4.通过PLC-IoT实现路灯智能联网,降低照明能耗。PLC-IoT多业务承载控制器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或IP链路,与物联网关通讯回传至杆站管理中心,最终实现LED灯的控制、屏的控制及传感器的控制。
5. 一杆多用,节能减排,通过集约化建设可以降低成本和照明能耗;统一采集,共享共建,实现物联终端统一接入,感知数据统一采集;近场运维,可以节省费用以及提升运维效率;安全信任接入,可靠保障,端到端物联网络安全保护,实现物联业务的联网联控联播。
二、智慧照明
双碳政策下,很多城市普遍采用以降低光环境品质为代价的节能减碳策略,个别城市及区县采用隔灯亮、延迟开灯、分时段关灯的控制措施,这些粗放的节能方式既不符合现行照明设计标准相关要求,同时给市民出行带来重大安全隐患。城市照明品质并不能让位于城市减碳指标的达成,因此需要统筹规划、分解落实、逐步采用新产品、新技术实现科学减碳。
对此,《白皮书》在该照明热点应用场景的建设内容上提出,通过开源鸿蒙操作系统将分布在城市各处的智慧灯杆或者其它城市感知终端的数据比如各点位人流量、实时照度、交通状况等进行融合,并通过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应用与整合,形成一套光环境达标的、通用开放的、动态拓展的、精准感知的、智能便捷的、内外联动的、稳定可靠的、数据汇聚的“智慧照明”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区域级“智慧照明”示范区,形成一套城市照明低碳专项规划、设计标准、施工规范、管养规程体系。
在智慧照明建设目标上,《白皮书》也提到,要提供解决双碳政策与城市光环境均衡问题的新路径,推动解决照明行业技术发展地域性均衡的问题,建立面向双碳节能的城市照明行业标准、技术规范体系,以“智慧照明”技术应用为主线,加速城市照明行业智慧化迭代升级。
除了两大照明应用场景外,综合管廊、燃气安全监测、城市停车、智慧环保、城市基础设施结构健康监测、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高空抛物监测预警、智慧工地八大典型应用场景也将为照明业在城市感知体系中实现跨界创新提供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