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LED市场“新常态” 逼出“中国式”新营销

OFweek半导体照明网 中字

         市场化以来,中国营销一直备受质疑,质疑通常是拿跨国公司的营销与中国企业营销对比,然后证明中国营销是“落后的”。

  然而,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国照明企业在快速成长。我们总不能说中国经济“宏观上是成功的,微观上是失败的”,也不能说那些快速成长的企业“在方法上是错误的”。于是,中国的营销大师开始为中国营销辩护,并总结为“中国式营销”。

  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式营销,与跨国公司营销在表象上有两个重大差别:第一,主流产品体系的差别;第二,营销方法的差别。

  家居主流照明产品体系的双低现状

  一直以来,中国有两个照明产品体系,一个是“代工”的产品体系,产品符合西方主流品质标准和价值标准;另一个是“内销”产品体系,产品满足国内主流品质标准和价值标准。

  “中国制造”占领世界,说明中国的制造能力能够满足世界标准。某段时间,照明行业出现的“出口转内销”似乎已是某种价值标签。然而,中国国内的品质普遍受到质疑,这里固然有不良厂商的非法行为,但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普遍现象,是中国一轮又一轮消费“启蒙”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价格到底,品质到底线。”—中国各行业的产业集中过程中,最后胜利者的主流产品基本如此。

  “价格战”曾经广受质疑,我们一直认为是中国照明产业集中过程中的必然,“价格到底”有助于完成一个行业在中国的快速“启蒙”,让收入普遍不高的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得起”。同时,“价格到底”也是照明行业整合最有力的武器,它的基本作用就是让那些不具备竞争力的LED企业消失了。

  当然,照明产品“价格到底”的结局,必须伴随着其“品质到底线”。

  “品质到底线”是指该LED产品的品质已经到了国家标准和消费者能够承受的底线,它在本质上与“假冒伪劣”不同。

  营销方法的差别:“挥霍资源”的资本

  这源于中国LED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出身”不同:

  跨国照明公司是“资源挥霍型营销”,因为他们进入中国市场前已经“功成名就”,当然要发挥资源优势,其表现就是“高大上”的照明品牌营销。

  中国式营销总体上讲是“资源积累型营销”,因为“白手起家”的中国照明企业没有资源优势,“边赚钱,边发展”。所以,中国照明企业流行的是“深度分销”、“渠道为王”、“终端为王”等。

  那些曾经被贴上“央视标王”标签的“资源挥霍型”的照明企业,多数缺乏持续“挥霍资源”的资本,只能是“赌徒”式的“资源挥霍”。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