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的跨国照明公司,在中国总体是不成功的。在中国成功的跨国公司一般有三类企业:
一是在技术上有中国企业不可替代的优势,如GE、日亚、科锐等;
二是在大众时尚类产品上的象征型企业,如飞利浦;
三是在主流品质营销方法上“接地气”的企业,如欧司朗。
中国式营销可以总结为两点:从照明产品上来说,提供最基本的大众满足;从营销手段上讲,在渠道体系(商业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努力做到更快更好地接近消费者、满足消费者。
如果有人说跨国照明公司的营销是1P(产品、品牌)营销的话,中国营销就是3P营销(价格、渠道、促销)。
可以说,在中国成功的企业,基本做到了“2A策略”,即买得起(价格便宜)、买得到(渠道建设)。因此,只有中国照明行业才会出现“渠道驱动优先于品牌驱动”的现象。
中国市场的“新常态”
过去,中国GDP年增长10%是常态,这是低水平的增长;现在,中国GDP增长7%~8%是“新常态”,但这是成熟经济体的增长。
客观地讲,中国照明企业的“双低”(价格到底,品质到底线)在过去是常态,是符合中国当时总体消费能力的正常状态。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如果中国照明市场的营销还是过去的状态,那中国营销才是真正落后了。
营销最基本的竞争法则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那些曾经倍受敬畏的跨国照明公司在中国的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抱着那套“先进”的营销方法企图“教育中国消费者”,而不是适应中国消费者。中国企业曾经被视为“落后”的营销方法,恰恰是适应中国照明市场的结果。
但是现在,市场正在发生悄然巨变:
中国营销的“新常态”,就是中国消费者已经变了:
中国消费者已经完成了几乎所有行业的全面“启蒙”;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
中国消费者的“口感”和“鉴识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
从数量增长到价值提升
中国需要新营销,但是一直在苦苦思索新营销究竟是什么?
营销的进步,要从对消费者的认知开始。
一个营销的前辈对中国营销目前的困局有一个精辟的描述:市场繁荣与行业低迷之间的矛盾。市场繁荣,意指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行业低迷,意味着消费者的需求无法通过目前的营销体系得到满足。
市场繁荣与行业低迷的矛盾,只有通过产品创新和产品价值的提升得以解决。
产品价值的提升,可以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满足消费者更高的需求,提供新一轮消费满足;二是为企业新一轮增长创造空间。从原来的数量增长,转变为价值提升。
从消费者频繁更新智能手机来看,只要有好产品,消费者愿意买单,消费者买得起单。这是目前新的营销现实。